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动态

【上海科技报】有了原始创新为何还会错过产业先机? 一块小晶体折射出的大难题

发布时间: 2015-09-11 08:53 | 【 【打印】【关闭】

  本报记者 耿挺 

  在一个相同的起步点上,一项相同的原始创新成果,在中美两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用领先技术带来了巨额利润;一个缺少慧眼识珠的企业,错过了先发制人的优势。 

  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近日举办的第1届医用超声材料和器件产业发展创新论坛上,一块小小的弛豫铁电PMNT单晶体引起了专家、企业家的热烈讨论,也折射出我国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尴尬与困惑。在当下创新与转型的号角声中,这些尴尬与困惑能否得到破解,值得关注。 

  同时起步 

  做过B超、彩超检查的人,都有过被医生用一个探头在身体上来回扫描的经历。当探头扫过身体,超声仪器上就能显示出体内各种器官的图像。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位于探头部位的一块压电材料:它能将电信号转化为声波,随后将声波发射到身体内部。当声波碰到器官等障碍物后就会反弹回来形成回波。压电材料接收到回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最终变成图像。 

  压电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也就决定了这台超声医疗诊断设备的质量好坏。在医用超声设备产业,一个探头的价格占了整个设备的一半,而压电材料更被称为产业瓶颈和技术明珠。 

  一直以来,陶瓷材料占据着压电材料的霸主地位。然而,自从被公认为铁电材料领域50年来“一次激动人心的突破”的弛豫铁电单晶PMNT材料诞生之后,医用超声设备产业就开始梦想着用PMNT单晶替代陶瓷材料,以获得清晰度更高、准确性更好,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诊断病情的单晶B超机。 

  PMNT单晶制备领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走在了世界前列。以罗豪甦研究员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助熔剂生长PMNT单晶的限制,在国际上率先采用Bridgman方法制备大尺寸高质量的PMNT单晶。这是在1997年。 

  同一时期,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韩芃棣创办了H.C. Materials公司。他曾经在上海硅酸盐所工作过4年,于1987年赴美。在中国科学家的制备方法启发下,韩芃棣开始集中研发PMNT单晶制备,并在1997年成功制备出几毫米的PMNT单晶。 

  在地球的两端,一项原始创新成果都获得了成功,也给高端医用超声产业带来了第一缕技术的阳光。这也是后来罗豪甦和韩芃棣被业内称为全球制备PMNT单晶体最顶尖的两位科学家的原因。接下来,就看谁能率先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摘下这颗产业明珠了。 

  不同结果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罗豪甦和韩芃棣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把PMNT单晶带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B超生产公司,但对方给我的答复是:国外还没有做,我们做风险太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罗豪甦不由得长叹一声,充满了遗憾和失望。后来,国内又有几家公司拿了PMNT单晶去做试验,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就在中国企业慧眼不识珠的几年之后,罗豪甦的实验室得到了GE、东芝、飞利浦、西门子等公司寻求合作的要求。在飞利浦,罗豪甦看到了一直牵挂在心的PMNT单晶探头高清彩超。有一个画面让罗豪甦至今不能忘怀——在彩超显示屏上,心脏里血液随着心脏的跳动,从心房冲过瓣膜进入心室。在过去陶瓷探头下,医生们是绝对看不到如此精细的画面。罗豪甦明白,国外公司已经实现PMNT单晶的成果转化。而这家公司就是韩芃棣的H.C. Materials公司。 

  “我的成功得益于美国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资助计划(SBIR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资助计划(STTR计划)’。”韩芃棣说。1997年,他成功制备出PMNT单晶,1998年就获得了SBIR计划20万美元的第一阶段无偿资助。依靠这笔资金,韩芃棣完善了制备技术。随后,SBIR计划第二阶段100万美元,使得他开始将PMNT单晶从实验室搬到工厂,测试工业化生产的技术。2002年,飞利浦找到只有7个人的H.C. Materials公司,在经过一番评估之后,下定决心生产采用PMNT单晶探头的医用高端超声设备,从而打开了该领域产业升级的步伐。而H.C. Materials公司成了飞利浦的供应商,也成为该产业链的几乎是唯一的上游企业。 

  在飞利浦之后,GE也开始进入这一市场,并向韩芃棣采购PMNT单晶。到2012年,H.C. Materials公司仅仅提供给飞利浦的单晶就产生了750万美元的收益。2013年,H.C. Materials公司被另一家美国公司收购,其2014PMNT单晶产值已经达到1800万美元,占据了世界市场70%份额。 

  如今,PMNT单晶探头只占全球每年生产约100万个探头总量的6.5%,但价值却占据了总产值的近8成,成为典型的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无论是飞利浦、GE还是西门子,都把PMNT单晶探头看作是产业的未来,认为将完全取代传统的陶瓷材料。仅仅这一系列新产品每年分别给飞利浦和GE带来10亿美元和30亿美元的收益,而这一数字还将会持续增长。 

  奋起直追 

  “想一想中国那么多台陶瓷材料B超升级成PMNT单晶材料B超,将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市场价值。”韩芃棣透露,一个目前最高端的PMNT单晶探头价格高达5万美元,因此就连韩国的三星都正在抢入这一产业。“在PMNT单晶领域,我们国家有技术、有市场,为什么不干起来?”论坛上,韩芃棣激动地问道。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通产业链。在PMNT单晶制备技术上,罗豪甦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获得了1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能够制备出3英寸、4英寸的晶体,这与美国的水平不相上下。但只有这一个环节达到高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从晶体到探头,再到系统和整机,需要各个产业环节有企业接力。值得高兴的是,在论坛上,每个环节都有国内企业参加,并显示出蓄势待发的态势。 

  在探头研制上,位于张江的上海爱声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建人非常有心得。他之前创办的上海APE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陶瓷材料探头生产,并在2010年被飞利浦收购。如今,在刚刚创办一年的新公司里,袁建人正致力于研制PMNT单晶探头。 

  在整机生产领域,来自深圳的迈瑞、开立、理邦等公司也正在从中低端的黑白B超向高端的彩超进军。“以前是整机拖了探头后腿,现在是探头拖了整机后腿。”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国内医用超声设备产业使用PMNT单晶替代陶瓷材料正当时。” 

  对此,韩芃棣建议,位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打造中国高端医用超声设备产业。罗豪甦提出,依托上海嘉定医用超声材料和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铁电材料和器件产业研究院、产业基地,启动投入5000万元,在二三年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1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提出,还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都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罗豪甦说,“我希望医用超声设备公司、科研院所和大学、投融资企业加强合作,抓住这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在合适的政策鼓励下,加速发展我国医疗装备产业。” 

  《上海科技报》 (2015-09-11 A1版) 

  文章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48/18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