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关注

【党建视野】什么是科学家精神?这些老中青科学家故事告诉你

发布时间: 2022-07-08 14:09 | 【 【打印】【关闭】
作者:刘晶晶

来源:新华社

“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抱着这样的决心,老一辈科学家们奋斗了7年之久;提出生态学的“中国方案”,中国生态学家赵景柱用一生求索于一个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近日举行的一场庆祝建党101周年主题活动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科研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有了“具象”。

科学家是“国家人”

“很受触动,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应由我们传承。”刚刚当选中科院上海分院“杰青”的青年党员、上海天文台孔大力这样表示。

自1958年12月正式立项,到1965年9月成功观察到结晶。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奋斗了7年之久,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永恒的意义。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许琛琦研究员分享的背后故事,是中国科学家创新胆略、严谨求实、协作突破等科学精神的典范。

提出生态学的“中国方案”,引起国际关注,亲手筹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让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道路后继有人。中国生态学家、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创建人、原党委书记赵景柱一生都在探讨“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个科学之问。20世纪90年代初,在海外深造的赵景柱心怀理想回到祖国。“我们搞生态科学的,都不是天才,是地才。”白天做管理、夜里做科研,他奔波在祖国大地,希望用生态理念服务当地实际。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玉环处长在讲述的“一个人与他的‘城’”的故事,是科学家源自“国家人”的初心不改。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奋斗中,一代代中国科研工作者扛起了“国家责任”。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打下来间谍飞机,打开一看,控制飞机的单元都是集成电路,说明国外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经很厉害了,我国基本还是空白。”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俞跃辉回顾了“揭榜挂帅、白手起家”的奋斗史。历经30余年努力,科学家们先后研发出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今年5月12日,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引起全球轰动。这样一张照片,其实需要分布在全球六地的8个观测台站不间断地进行观测。为了配合全球观测,上海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常常熬夜工作,值夜班是常态,白天还要正常工作。“银心黑洞很是‘善变’,更‘磨人’的是观测数据和图像的校准与成像工作。”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分享道,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最终是通过数千张适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图像平均起来,才将隐藏在银河系中心的“巨兽”呈现出来。

立项不足3年成功攻克难关,疫情期间坚守在研究所。上海药物所药化三党支部书记赵玉军研究员讲述沈敬山研究员及合作团队全力推进抗新冠小分子候选药物VV116的研发故事正体现了“国之需要即己任”的科学家精神。

敢于担当“国家事”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科学家们勇担“国家事”,敢为人先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这种担当的底气。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上海光机所航天激光工程部副主任、大气环境星激光雷达项目攻关“尖刀连”连长、研究员刘继桥这样形容我国遥感卫星的创新之路。2020年成立的“尖刀连”正是其中的突击队。科学家敢于挑战国际最高难度的卫星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研制出国际首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主载荷。

今年4月16日全球首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国际首次可以激光雷达全球测量二氧化碳,国际首次激光高光谱测量气溶胶(PM2.5)。5月17日成功开机接收遥感数据,获取首批大气气溶胶和云垂直廓线,以及全球高精度、全天时的二氧化碳遥感图像。身为尖刀连连长,刘继桥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人能够干好自己的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能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目标。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胜利飞天,当时举国欢庆。2000年我进入所里工作后,才了解到,当时参研的科研人员其实都很紧张,彻夜无眠,直到神舟一号顺利着陆之后,他们才放松下来。”上海硅酸研所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孟佳以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中国航天背后凝聚的是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舷窗是载人飞船中的关键部件,它关系到宇航员的安全,是神舟飞船研制中18项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技术封锁,我们完全独立设计研发了具有高透过率、耐高温和高安全性的舷窗。神舟一号之后,全球首次提出在舷窗最外层防热玻璃表面涂敷涂层的技术方案。在防污染涂层集中攻关过程中基本没有休息日。”正是这样一步步创新,她所在的涂层中心从最初的4人小团队到现在发展成为60多人的大团队,研制的特种涂层成功应用于我国几乎每一颗卫星上。

托举空间站飞天的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其中涡轮端动密封耐磨涂层的研制凝聚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正如丁传贤院士所说:“在材料实践中,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持之以恒,总会成功。”

为了中国空间站的顺利建成,自3月份以来,涂层中心的青年党员们,以所为家,以地为床,一直坚守岗位。有人强忍亲人离世的伤痛,坚守在工作岗位;有人连续十天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工作,完成正常情况下两人两周的工作量,还错过了孩子一周岁的生日;90后党员勇挑重担,担任所防疫临时党支部支委,防疫科研两不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这些青年科研人员从无二话。

“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最让我动容的就是我们中心的这些青年,他们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创新、精益求精、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在不同岗位做出了优异成绩,他们就是我们中心发展的未来。”孟佳说。

(原载于2022年7月7日“青年报·青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