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万银博士荣获2009年长宁区科普先进个人

发布时间:2010-05-06

翟万银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工作,副研究员,承担国家863子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主要从事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和天然生物材料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主管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显微及数据处理实验室,国内外发表论文约30篇,目前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担任中学教师13年,中学一级教师。曾获1997年县首届优质课评比唯一一等奖,也曾指导过中学生小科研。

作为科研队伍中的一员,翟万银认为:自己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将世界上最新的重要科技进展、将自己周围新近诞生的科研成果介绍给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让更多的人理解科研成果,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让青少年对科学和科学研究产生更深更广的兴趣,促使他们发奋学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来到硅酸盐研究所,在所领导的号召和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他也借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活动撰写一些科普文章,虽然没有惊奇之作,但一直坚持每年写几篇,现在积累下来也有近20篇,其中有些被多家网站转载,《吃葡萄不弃葡萄籽》等在科技节期间还曾被重点推介,也因他这些努力而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科普工作者。

科研成果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总有点深奥、难以接触、难以理解,似乎阻隔于千山万水之外,心理上总有点隔膜。而科普文章毕竟是无声的语言,虽是科普的重要渠道之一,但还是需要人们静心、静气、动脑、费神才能钻进去,还不是近水楼台轻松得月。因此,他一直考虑,是否自己走近受众,用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普及科研成果、科研思路、科研手段,并近距离与他们交流、互动,使科学、科研、成果主动靠近受众、亲近受众,这样有可能取得科普文章难以取得的效果。在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2009年科技节,在迎接长宁区中小学生“走近科学的殿堂”活动中,做了《干细胞与诱导型干细胞——复制人体vs修复人体?》的报告。报告中选取了近2年国际上被美国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评为十大科技进展之首的2项科研成果:人类首次制造成活的跳动的心脏(2008年)和人工诱导皮肤细胞变为胚胎细胞从而复制生命(2009年),选这2个内容的目的,是想尝试普及国际上真正前沿的科学成果,而不是宣讲一堆过时的概念、一串艰深的原理;是想探索真正前沿的科学成果的科普方法,因为越前沿的科学成果,听众越没有知识准备,也越不容易理解接受。报告希望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恰好这2个内容也与我们的科研方向组织工程及其生物材料紧密联系。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所幸报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生命科学之外的材料科学家、各级领导、中小学老师、学生均流露出满足的表情,特别是各学校中小学生争相回答报告相关问题。——看来科普报告的尝试有所收获。

因这次报告,翟万银还被长宁区少科站邀请,在“沪-台青少年09夏令营”上面向年龄层次更低的群体再次做了尝试,使我惊喜的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沪、台学生竟能就报告的多方面内容提出十多个问题,还能深入探讨!

科学普及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还应普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长宁区科委、长宁区教委和长宁区少科站的组织下,翟万银加入中小学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队伍,参与指导6项小科研课题工作。希望在普及科学思维、科学探索实践方面为青少年的科研创新做出一点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