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ARP
首页 简介 管理部门 科研部门 支撑部门 研究队伍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普 信息公开 OA系统
科技信息
我国科学家发现材料非晶形...
研究人员创造一种可感知、...
研究团队成功开发高耐久柔...
研究新突破!科学家用三个...
科学家开发下一代复合玻璃...
荧光染料混合物可保存数据...
这项技术提升超高分子量聚...
二维材料家族添加全新成员
视觉控制喷射3D打印技术!...
从3D走向4D,打印将发展成...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Carbon...
铂催化剂晶格应变的精准、...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
Small:高效的准二维蓝光...
Small:纳米尺度下气泡生...
现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信息
晶体表面带状褶皱结构对超导电性的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 2021-12-02 17:47 | 【 【打印】【关闭】
  铁基超导体中超导电性的起源在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后仍然没有定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高鸿钧、丁洪研究团队利用极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研究了LiFeAs表面两类带状褶皱结构及其方向依赖对超导电性的影响。他们首先在LiFeAs表面观测到两类带状褶皱结构,第一类沿着[110]方向(即Fe-Fe方向),第二类沿着[100]方向(即Fe-As方向)。dI/dV单谱显示,与无褶皱区域的超导能隙相比,第一类褶皱能增大超导能隙而第二类褶皱抑制超导能隙(见下图)。
  

  图:LiFeAs表面应力诱导的褶皱
  结合其它实验证据,研究者发现褶皱的局域单轴应力能改变能带结构,且不同类褶皱改变的方式不同:第一类褶皱使dxz能带移动到费米面之上,增加了态密度进而增强超导电性;第二类褶皱使dyzdxz都移动到费米面之下,只留下dxy穿过费米面,故只能观测到dxy的小能隙。能带的移动导致可能的Lifshitz转变,进而影响超导电性。
  该工作首次在LiFeAs体系中报导了超导增强的现象,说明不同方向的局域单轴应力对LiFeAs的非传统超导电性有强烈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文章来源:科技部
  文章链接: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2111/t20211119_178123.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6565号
长宁园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电话:86-21-52412990 传真:86-21-52413903 邮编:200050
嘉定园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和硕路585号  电话:86-21-69906002 传真:86-21-69906700 邮编:201899